宇宙防治结核病日 是的!咱们可能中断结核病!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中强调了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和支持的重要性,并呼吁共同努力,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终止结核病流行的承诺。

每年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World TB Day),旨在提高人们对结核病的认识,并努力终止这一全球流行病,同时纪念1882年发现结核病致病菌的这一天。2023年的主题为“是的!我们可以终止结核病!”

结核病(Tuberculous Bacillus)是指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在全球,结核病是第13大死因,也是仅次于COVID-19的第二大传染性杀手,也超过艾滋病毒引起的艾滋病。

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中国结核病估算发病人数列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之后,位居第三,占全球发病总数的7.4%。且潜伏感染人群基数庞大,成为结核病患者的“潜在人口”,如表3所示。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等,其中MTB和牛分枝杆菌为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

MTB为抗酸杆菌,需氧,分裂繁殖缓慢,在固定培养基上需4~6周才出现菌落,液体培养约需2周。

经呼吸道和空气飞沫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而通过消化道和其他接触途径传播则较为少见。

结核菌感染者在一生中因结核病而病倒的危险为5~10%。而其他的95%没有症状,处于潜伏期。这些处于潜伏期的5%的人会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患病。艾滋病毒携带者等免疫系统受损者、营养不良者或糖尿病患者,或者烟草使用者,面临更高的患病风险。

活动性肺结核的常见症状为咳嗽,有时伴有咯血或血丝、胸闷、胸痛、气促等;还可出现发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

结核诊断主要方法:影像学检查、抗酸杆菌检查、分离培养、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荧光定量PCR、宏基因组测序。

其中,分离培养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存在MTB生长繁殖缓慢、阳性率低等劣势。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荧光定量PCR)已成为诊断结核病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痰菌阴性的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等疑难患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公布的《中国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提出病理学确诊结核病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WHO于2013年修订了结核病的诊断标准,将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阳性的患者纳入病原学阳性的范畴。我国也于2017年重新修订了肺结核诊断标准,此标准中将分子生物学诊断阳性作为病原学阳性的诊断依据。

结核检测是结核防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及时发现和诊断结核病患者,不仅有利于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还有利于切断传染源,减少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