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淘宝安全中心同淘宝网春秋帽子女

今年“双11”,很多人参与进了网上购物的狂欢,但四川乐山的李先生却很郁闷:几年来,他多个实名认证的淘宝账户先后“被保护”,无法进行购物。他多次向淘宝客服进行咨询,询问账户“被保护”的原因,却均被告知“具体数据不公开”。

11月4日,李先生向杭州互联网法院提交了起诉书,以网络服务合同纠纷为由起诉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希望判令对方告知帐号“被保护”的真实原因。

对此,淘宝天猫方面负责四川片区传播沟通的相关人员回应红星新闻,经核实,该用户因恶意注册、恶意退单等行为被平台封禁账号。不过,其未透露更多详细情况。

李先生在网上浏览购物

蹊跷:

账户“被保护”无法网购,

一直没得到具体原因

大概10年前,李先生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淘宝账户,开始了网上购物。“这个账号一直用了8年多,有一天突然发现不能买东西了。”李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页面显示“账号已被保护”,但是没告知具体原因

李先生淘宝网购账户“被保护”

随后两年,李先生又实名注册了另外两个淘宝账户,使用不久后也都“被保护”了。“现在网络购物确实很实惠也很方便,没办法不用,我只有用家人、朋友的账号来购物。”李先生气愤地说,但是有个别账号也“被保护”了。

11月4日,红星新闻记者在李先生的家中看到,他先后操作登录自己的3个淘宝账号,可以正常浏览,但想要进行购物时,却转入页面提示“账号已被保护,请查看手淘—必备工具—安全中心—守则与违规”。

根据提示,李先生从手机淘宝进入“守则与违规”,显示“账号健康度一般,请留意”,点击“账户问题”进入下一页面,显示“宝宝是个健康的消费者”“账户没有相关的风险或违规信息,继续保持哦!”

客服:

具体数据不公开,

具体判定维度是保密的

既然“账户没有相关的风险或违规信息”,为何又“被保护”且不能正常购物?李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曾先后多次询问淘宝客户具体原因,均没有得到答案。

11月4日,李先生再次询问淘宝“消费者服务中心”人工客服,被告知他的账户确实“被保护”,但“具体数据不公开的”。

客服称“具体数据不公布”

不过,该客服人员称,原因有很多,根据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次性拍下大量订单不付款;商家已经发货但是您拒签申请仅退款;短时间内大量买退影响正常交易秩序;核实不到您的退货记录等,都会被这样限制。对此,李先生表示,没有出现过这些情况。

该客服人员称,(该账户)确实无法开通了。李先生回复,现在没说开通,先想搞清楚原因。该客服人员再次强调,具体的数据不公开。

据李先生介绍,每次询问具体原因时,客服人员都只是笼统地告知,这个风险是根据账户情况综合判断的,可能是一些注册、登录、交易、操作习惯、浏览记录等,主要是系统通过全面分析交易的整个链路得出的结果。对于具体的判定维度,是保密的。

客服称具体判定纬度保密

猜测:

或与频繁维权有关,

诉请淘宝告知真实原因

尽管淘宝客服并没有告知原因,但李先生猜测,或许与自己多年来的频繁维权有关。据李先生介绍,因为自己比较较真,喜欢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四五年来,跟淘宝商家打的官司估计有一两百件,有输有赢,有判决也有调解结案

李先生猜测,“可能我向商家提出维权时,部分商家就向淘宝投诉了我,称我是恶意维权,所以就封了我的账号,限制我在淘宝上正常购物。”

“无论如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李先生认为,作为消费者,他与淘宝建立了网络服务合同关系,对于自己账户“被保护”的真实原因,其享有知情权,淘宝方面应该提供真实原因。

11月4日,李先生通过网络渠道向杭州互联网法院提交了民事诉讼状,以网络服务合同纠纷为由起诉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希望判令对方告知帐号“被保护”的真实原因。

最新说法>>>

淘宝:他因恶意注册、恶意退单被封号

用户:号被封只能再注册,退单比例不足5%

11月18日,淘宝天猫方面负责四川片区传播沟通的工作人员回应红星新闻,经核实,该用户因恶意注册、恶意退单等行为被平台封禁账号。

对此,李先生表示坚决否认,他在网上购买的都是日常生活用品等,并未“为了维权而购物”,自己的账号莫名被封禁,只能重新注册账号来用,何来“恶意注册”?

针对“恶意退单”一说,李先生也并不认可。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在淘宝上购物总消费有数十万元,其实涉及诉讼的比例约占一成,主要原因涉及价格欺诈、食品接触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假冒品牌等等,而退单的比例不足5%

最近,李先生刚刚拿到了一份判决书。去年他在天猫某商家购买了3个品牌拉杆箱后,认为是假冒伪劣产品,遂提起“退一赔三”的诉讼,获得了法院的支持。李先生认为,无论官司输赢,“难道我通过法律途径正常维权有错吗?”

对于“恶意注册、恶意退单”的具体情况,上述工作人员并未透露更多情况。而封禁账号的真实原因为何未告知用户本人,该工作人员也没有进一步回应。

11月19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目前杭州互联网法院已预受理该案,并进入诉前调解。李先生表示,如果淘宝方面同意恢复其帐号使用,他将会考虑撤诉。

红星新闻记者 顾爱刚 摄影报道

编辑 包程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最早的帽子是用兽皮和牛筋缝制而成,样式非常简单,主要用来御寒保暖。到了春秋和战国,帽子除了御寒以外,有了美观功能。

 

 

 

 

 

 

 

 

 

 

 

 

 

用一块布把头包住,上面盖上一块细长的板,再用丝线绑扎在下巴上,这就是帽子最初的形态,古人管他叫做冠。楚王因为喜欢戴獬豸(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冠,老百姓就跟着效仿。连屈原也“冠切云之崔嵬”。韩生讽刺项羽说他是戴了帽子装人的猴子(沐冠而猴)。这都说明带冠在那时已广为流传。

 

 

 

 

 

 

 

 

 

 

 

 

 

除了美观,冠还关乎礼仪。刘邦见儒生,披头散发,不带冠,这就被称作无礼。马援“事寡嫂,不冠不入庐“便是有礼。景帝请张良吃饭,条候免冠谢。景帝便说:“此快快者非少主臣也!”论语上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不带冠就成了野蛮人。所以古人说:“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帽子甚至关乎生死:孔子的学生子路,打仗时冠不小心掉了。宁可扔了兵器也要正冠,还说“君子死,冠不免‘’。死了帽子也不能摘。

 

 

 

 

 

 

 

 

 

 

 

 

 

就这样,帽子终于成了身份的象征。还有了专属名:皇帝戴的叫冕。王宫大臣戴的叫牟。而平头老百姓的则只能叫仓头。不光名字不同,还各有专门的制式,若“不称其服”就会被杀掉:“郑子臧,好聚鹬冠,郑文公恶之,使盗杀之”,帽子不合规竟然要杀头,实在耸人听闻。

 

 

 

 

 

 

 

 

 

 

 

 

 

再后来,帽子渐渐演化成了一种成人礼。《穀梁传》上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就是说男人到了二十岁就开始带冠,带了冠就说明你是成年人。要按照成年人的礼仪对待你。

 

 

 

 

 

 

 

 

 

 

 

 

 

但事实上,彼时的“冠”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帽子还有很大区别。唐宋时期,开始流行一种用黑纱做成的冠,名叫乌纱帽。它长这个样子。

 

 

 

 

 

 

 

 

 

 

 

 

 

这便是现代帽子的雏形。我们今天说丢了乌纱帽,指的就是这个。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们交头接耳,又在“乌纱帽”上加了两个小翅膀,成了宋代戏曲及影视剧中官员的固定形象。

 

 

 

 

 

 

 

 

 

 

 

 

 

官员的帽子在变,民间的冠也在变。南宋高宗年间,人们开始用珍珠、鲜花等物什来装饰头上的冠。用来缠冠的丝线也越来越考究,甚至成了财富象征。有诗云:濯锦江边忆旧游,缠头百万醉青楼。缠头的丝线竟价值百万,真是令人惊叹。

 

 

 

 

 

 

 

 

 

 

 

 

 

元朝以后,帽子开始有了具象的色彩。《元典章》规定,娼妓的亲属男子只允许裹绿头巾。久而久之,“绿帽子”开始暗喻妻子不忠,成了已婚男子最大的禁忌。

 

 

 

 

 

 

 

 

 

 

 

 

 

大明初年,网巾开始在民间流行。那是一种用丝网和帛布作成的小帽。在当时非常畅销,全国各地都能找到制作和出售网巾的店铺。南京网巾市,镇江网巾桥,宁波小网巾村,这些地名,一听就知道是当年做网巾生意的处所。除了国内,网巾也深深影响了周边国家,其制作技艺如今已然成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是厉害。

 

 

 

 

 

 

 

 

 

 

 

 

 

除了网巾这种小帽,还有另外一种直檐大帽也很普及。它类似今天的西服,是重要的正装服饰。

 

 

 

 

 

 

 

 

 

 

 

 

 

满清入关后,以帽分级达到了极致,什么官品戴什么样的帽子,都有明文规定,半点不可逾越。影视剧里说摘掉你的顶戴花翎。帽子没了,就相当于官也就没了。胡雪岩资助左宗棠收复新疆,老佛爷高兴极了,要重赏。赏的是什么呢?红顶戴。赐帽竟成了至高无上的天恩,这是当今社会不可想象的。

 

 

 

 

 

 

 

 

 

 

 

 

 

随着回光返照的袁世凯最后用了一次帝王冕,古代的那一套冠礼终于分崩离析,与许许多多其它或好或坏的繁文缛节一样,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不过,具象的冠礼虽然早已消失,但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冠的概念却早已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深深印刻在了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的骨血里。就比如,我们把极度愤怒,叫做怒发冲冠,弄错了事实,叫做张冠李戴。我们说虚情假意是冠冕堂皇,锐不可当叫勇冠三军。我们把结婚当日的男子叫做新郎官,类似帽子的细菌,叫冠状病毒。

 

 

 

 

 

 

 

 

 

 

 

 

 

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看来,横跨千年的冠“装”文化,还会流行很久、很久。

(图片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