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布谷鸟合唱服装,以及小型合唱服装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一针一线织锦绣——访布依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菁
[闽南网]
王菁演示布依族服饰制作工序
如今,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布依山寨里,流传着一只“布谷鸟”的动人“传说”。每当有人谈到布依族服饰,总绕不过一个人——王菁。除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新头衔,王菁的身份还有很多,她是民族服装设计师,是成功的创业者,是文化企业的掌舵人,是家乡富有号召力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我要带动绣娘们将布依族的传统元素与时尚结合,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这是王菁践行多年的目标与志向。
上世纪90年代,王菁在贵州安顺蜡染厂担任设计师时,见到过国际友人对安顺蜡染以及民族服饰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这一幕开启了她对布依族民族服饰发展的探求之路。紧接着,她跑遍了兴义的一山一水,惊喜地发现很多偏远地区的布依族妇女依然保持着自己织布、蜡染的传统手工艺。
“每个绣娘提起布依族的织布、刺绣,眼神里总是溢满喜悦。”在与绣娘们交谈后,王菁找到了属于自己和绣娘乃至整个布依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之钥。2002年,王菁大胆创建了布谷鸟服装制作中心,2005年组建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带领布依族绣娘们用一针一线织出了少数民族妇女灵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的锦绣之路。
“在一次次调研采风中,我发现,古老的财富正在慢慢消失。”王菁举例说,一些百年以上的纯手工刺绣技艺已近失传。“那些老绣娘都是天生的美学家,每找到一位老人,我内心都很震撼。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传承下去、保护起来。”王菁说。
据了解,王菁的服装制作技艺为巴结谱系,目前已传至第四代。从王菁的外婆张国兰1921年学艺习得,到王菁的母亲韦光秀1958年继承技艺,再到王菁1983年得到“真传”,目前传至第四代已见枝叶,有学生50余人。
除了传承好布依族古老的服饰制作技艺,王菁还不断尝试创新。10年来,王菁带领徒弟、学生、员工坚持以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研究开发布依族服饰、民族床上用品、民族传统工艺品为己任,培育出了少数民族青年服装设计师、制版师、裁剪师、手工盘扣师等技术骨干100多名。同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培训了全州1000多名布依族妇女,教她们学习掌握土布编织、手工刺绣,以及民族服饰加工、蜡染、民族工艺品制作等技术。
在王菁看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挖掘和展现黔西南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应整体纳入一盘棋。”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王菁曾在两会中建议进一步推动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等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景区旅游业态,同时加强民族元素文化主题产品创意开发。“这不仅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也能让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从服装厂、酒店,到演出团、生态旅游开发中心,目前的“布谷鸟”已成为一个集民族服饰、演出服装设计制作,民族食品、民族饮食文化研究开发,民族工艺品、民族旅游产品生产经营,民族歌舞表演和民族生态农业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随着王菁的“布谷鸟”羽翼越发丰满,她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但每当和绣娘们坐在一起讨论刺绣和花式时,我就会满血复活,因为那是我内心最踏实、最满足的时候,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刻。”王菁微笑着说。(记者薛帅)
《我家七十年》10 样板戏,独特年代的青春伴奏
《我家七十年》连载10
崔兆森 口述 公晓慧 整理
样板戏,独特年代的青春伴奏
编者的话
“ 文革”期间,“ 革命样板戏”唱响全国,大行其道。作为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它成为那个年代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和反复强化的审美习惯。对于崔兆森来说,样板戏凝聚着他独特青春记忆同时,也重新规划了他的人生轨迹。
1967 年 5 月 31 日,《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 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将八部文艺作品定为样板之后,系列化的演出便一刻也没有停止,几乎伴随了“ 文革”全过程。
1970 年5 月31 日,我被分配至济南国棉四厂,当上了一名扫车工。这年7 月份,毛主席发出了“ 样板戏要普及”的伟大号召。一时间全国上上下下,工厂、农村、部队和机关都掀起了演唱样板戏的热潮。当时,国棉四厂有工宣队派驻济南市京剧团,于排练样板戏而言,优势自不必多言。厂里最先排练的是《沙家浜》第五场《坚持》,那些新四军战士,都是由扫车队的小伙子扮演的。
厂里的同事昃师傅扮演郭建光,连轴的高密度演出让他嗓子有些吃不消。一次到济南空军领导机关演出时,他唱到“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这里时,突然顶不上去了。就在那时,虽然我不是演员,负责在天幕后待着为演员看衣服,却也关注着台上的一举一动。“ 救场如救火”,见此状况,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冲着台上亮了一嗓子,一下把这一句“ 高腔”给顶了上去。在场的观众竟没听出来声音的出处,一时间,台下掌声、喝彩声四起。昃宗兴下台后,大家迎上去说,今天你最后那句唱得真好!昃宗兴告诉他们,那句不是他自己顶上去的,也不知道是谁暗中帮了一腔。我在旁边看着偷笑。他打听到是我,一把攥住了我的手,感激地说:“ 你今天可救了我的场了。”
我收藏的《沙家浜》水粉画(崔信 摄影)
厂里排演《沙家浜》全剧的演员名单上,剧中有名有姓的角色都是ABC制。因为厂里工作是“ 三班倒”,群众演员也按甲、乙、丙三套班子安排,真正做到了“ 抓革命、促生产”。那次“ 救场”过后,军代表张绣同志找到我,动员我演郭建光的C 角。我没学过京剧,也不懂什么表演程式、身段动作,有意推脱。她动员我说:“ 你嗓子好啊,不妨一试。”后来,这一试,就和样板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济南市京剧团专业京剧演员宋美娟、张永明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我们刻苦训练, 从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练起,到正式演出时我这个C角把A角、B角都顶了,A角陈师傅去拉京胡,B角昃师傅去演了刁德一,我一个人扮演郭建光。
1970 年9 月,我演出《沙家浜》时的剧照(郝蔚 摄影)
在那个特殊时期,国棉四厂除了有派到济南京剧团的“ 工宣队”, 也有空军派驻到厂里来的“ 军宣队”。1970 年国庆期间,一场慰问济南西郊机场空军指战员的演出过后,“ 军宣队”让我和阿庆嫂的扮演者小薛去航校指导部队业余宣传队排演《沙家浜》全剧。
1970 年10 月1 日,我在济南国棉四厂“ 沙家浜”彩车上参加庆祝国庆游行
我们在部队忙忙活活,待了一个多月时间。快离开时,航校政治部主任梁作寅问我:“ 愿不愿意当兵?”我当然愿意,但担心自己年龄大了,那年我已23 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年12 月22 日,我接到了应征入伍的通知书。
在那个“ 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特殊年代,我们所能接触到艺术形式除了样板戏还是样板戏,十分单调。虽然单调,但不分老幼、不分地域,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为样板戏的参与者。在相当长时间内, 我们以样板戏的对白为时髦,对其唱词及对白都很熟悉。仅《沙家浜》第五场《坚持》我就演出了不下一百场,时光流转至今日,我几乎还能唱所有唱段。
那个时候,不光演员们熟悉唱词,观众们经过高密集、大信息量的耳濡目染,也都对样板戏的唱词信手拈来、烂熟于心。1972 年2 月9日这天晚上,气温零下11 度,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我们穿着衬衣为黄山店三大队的社员演出,寒风里冻得瑟瑟发抖。当我的念白到“ 毛主席教导我们: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地回复”这里时, 台下的观众竟然一起高喊出“ 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接下来的那段西皮散板“ 困难下不到英雄汉,红军的传统代代传,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坚持斗争胜利在明天”,也成了台上台下演员观众集体大合唱!
我对样板戏的情感依恋,除了时代造就的审美习惯之外,也因为它是我走向部队的重要“ 使者”。在15 年部队时光中,我就有心地把许多样板戏剧本收集起来。在后来的岁月里,我逐渐收全了样板戏剧本和主旋律乐谱,包括《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算是留下了一份对样板戏年代的特殊记忆。
(《家庭博物馆里的中国——我家七十年》 崔兆森口述 公晓慧整理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