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网dodo888(对偶的修辞手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dodo888,以及对偶的修辞手法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骁龙888+蔡司会怎样?vivo X60 Pro+手持拍繁星夜空

进入2021,vivo新机发布频率再度提升,从vivo X60 Pro到”超大杯”vivo X60 Pro+,中间仅相隔23天。对于这款X系列顶配旗舰,vivo着重打造影像实力,在”超大底”和”高像素”的基础上,配备了与蔡司联合研制的蔡司光学镜头,并搭载了vivo独家研发的第二代微云台,通过一系列的强化方案,将vivo X60 Pro+的拍摄性能提升至移动影像发展的制高点。

说文解字系列之(八七):对偶、对仗和对联

标题中的三个词语,名异而实同。三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不过是各自所属的范围以及用途等不同罢了。我们也有必要说说。

先说对偶。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属积极修辞的范围。“对偶”之“对”,同于“对仗”之“对”和“对联”之“对”,有“双”的意味。“偶”,乃双数、成对的意思。所以,“对”和“偶”都是近义词。把字数相等或大体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就叫对偶。所以,运用对偶,可使文句整齐美观、音律和谐、便于诵读记忆。从上下句的对应情况来看,有宽对和严对两种。

对偶之法,自古有之。《吴越春秋·弹歌》中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语句,内容是记录先人们捕猎的过程和场面,而记录的形式,就是对偶。这该是最早的对偶句了。《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也是出现很早的对偶句。在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偶,作为一种基本的修辞手段,因其契合了中华文明整齐对称的审美观,而得以广泛运用和长久流传。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词歌赋,骈散词章,无不有对偶的影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骈体文的出现和鼎盛,更是把对偶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有些典型的骈文,全篇有偶句构成,其中还有很多典故,极一时之盛,蔚为壮观!《滕王阁序》、《哀江南赋》、《洛神赋》、《白马篇》、《节游赋》等等,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就对偶的形式来看,也是林林总总,类别繁多。有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扇对、借对、自对、互对等许多种,真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些对偶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形式,也有效地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和运用,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说“对仗”。

如果说对偶属于修辞范畴,那么,对仗就是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实际运用。对仗之“对”,与“对偶”之“对”,同属一义。所谓的“仗”,原指古代皇帝或官员出行时的仪仗。而仪仗的特点,就是两两相对。故“对仗”之义就是对称整齐之义。对仗是属于格律诗的范畴。格律诗的写作,有及其严格的规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换言之,这两联必须用对偶句,其他则可用可不用,无硬性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为“律诗”,而只能称为“古体诗”。

对仗和一般所谓之对偶,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仗不仅在上下句的结构、字数、以及内容方面有要求,而且在音律平仄方面有要求。平仄问题,在古人那里不是问题,因为在古代不存在音变的问题,只要了解了“平、上、去、入”这四个声调,大致不会有问题。但在今天,平仄音律却要复杂得多。因为有古今音变的问题。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四声已经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古代的入声字,已经逐渐分化到现代汉语的四声当中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在看许多格律诗的平仄不合规定的原因了。网上又有人争论“远上寒山石径(xia)(xie)”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古音和今音的不同而已。古代音韵及其难懂难学,翻开王力的《汉语诗律学》,犹观天书。大学中文系毕业,古代音韵学习得皮毛者凤毛麟角。这个问题,就此打住。

最后来看“对联”。

如果说,对仗是对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那么,对联就是对偶最生活化的体现。中国的建筑,以整齐对称为审美基准,我们只要看看北京的中轴线、故宫的布局、天安门的构造 ,就会理解。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它始于五代,自宋以来不断推广;而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亦变,高堂大屋、亭台楼阁遍布。作为亭台楼阁、客室书斋的装饰及庆吊之用,始开风气,发展至今,已成世俗。除要求具备对偶的基本特点外,在平仄音律方面,没有律诗的对仗要求严格。一般说,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其他不做要求。句式可长可短,少则四言,五言,多可至十几、甚至上百言。从内容和功用来看,又分挽联、婚联、寿联、庆生联等等。自古以来,名联佳对,浩如烟海,成为古老中华文明传统中的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

对偶、对仗、对联,名异而实同,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异同,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来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也会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我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亦有助于我们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手法十七种之第五种——对偶

一.对偶的相关知识

1.定义: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也叫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对仗。但对仗的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2.作用: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3.分类(参考自《汉语对偶修辞格探究》)

(1)在内容上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2)在形式上分为:宽对、严对。

二.对偶的相关练习

1.下列选项中的对偶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B.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C.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参考答案】D,严对。其余是宽对。

2.下列选项中的对偶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C.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

D.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参考答案】B,严对。其余宽对。

3.为两句上联配上相应的下联,最佳的一项是( )

甲:月送花香浮小院

乙:亭闲有竹春常在

①风吹萤火到雅室 ②风摇竹影到幽斋 ③梦随春风到天明

④风轻无意花半露 ⑤时雨点红桃千树 ⑥山静无人水自流

A.甲①∕乙④ B.甲②∕乙⑤

C.甲③∕乙⑥ D.甲②∕乙⑥

【参考答案】D。

4.这是杭州二十四桥的一副对联,请将语句进行组合,构成完整上下联。( )

①胜地据淮南 ②扁舟过桥下 ③问箫声何处

④看云影当空 ⑤有人吹到月三更 ⑥与水平分秋一色

A.①③⑤,②④⑥ B.②③⑤,①④⑥

C.①④⑥,②③⑤ D.②④⑤,①③⑥

【参考答案】C。

5.“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钱谦益的自拟联,后来他降清,有人在对联上下句的末尾各加上了一个语气词,使得意思完全相反。下列哪组最合适( )

A.矣 乎 B.也 者 C.乎 也 D.矣 也

【参考答案】A。

6.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__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参考答案】B。

7.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联,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 ②桃花含露柳含烟 ③石含太古水云气 ④竹里登楼人不见

⑤阑干摇红水摇绿 ⑥竹带半天风雨声 ⑦花间觅路鸟先知 ⑧竹密花深鸟自知

A.⑧①②⑤③⑥④⑦ B.①⑧⑤②⑥③⑦④

C.①⑧⑤②③⑥④⑦ D.⑧①②⑤⑥③⑦④

【参考答案】C。

8.下面题为《途中》的律诗,语序已乱,调整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双燕引雏花下教 ②风卷云开陡顿晴 ③烟江远认帆樯影 ④雨中奔走十来程

⑤一鸠唤妇树梢鸣 ⑥翠条浓处两三莺 ⑦山舍微闻机杼声 ⑧最爱水边数株柳

A.④②①⑤③⑦⑧⑥ B.②④⑧⑤①⑥③⑦

C.②④③⑦①⑤⑧⑥ D.④②③⑦①⑤⑧⑥

【参考答案】B。

9.下面是杜甫的律诗《恨别》,颔联、颈联秩序已经打乱,请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①思家步月清宵立 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③忆弟看云白日眠 ④草木变衰行剑外

A.④②①③ B.①②④③ C.④③①② D.①④②③

【参考答案】A。

三.对偶的相关赏析

1.赏析杜甫的诗作。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参考赏析】本诗描写早春景象。四句诗描绘四幅图景,分开来如四扇条屏,合在一起又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首句写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呈现一片生机,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末句再写从门外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万里船”三字意味深长,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不能畅行,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能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2.推荐阅读

贺建成《对仗:中和之美的范型》。